close

TakingWoodstock_poster.jpg    

在進戲院之前,我就知道這是部主題侷限、票房疲軟的同志電影,根本就不是拍給華人看的戲,「胡士托」這場美國人心目中的解放指標,吸引成千上萬毒蟲嬉皮爭相前往朝聖的演唱會,即使在偏遠的小鎮舉辦也能創造萬人空巷;但如此喧騰一時的音樂史奇蹟,對偏離共同記憶的華人來說,除了有那麼一點好奇與不明究理之外,實在提不起買票觀影的衝動。

 

看完以後最出乎意外的是,本來以為會佔據後段片長至少1/4的重現演唱會精采片段,甚至沒有正式出現過(只在遠方表現出五彩霓虹與遙遠的舞台音樂,一景帶過),讓人開始重新思索這部片的主旨,原來真的只是藉由一個家喻戶曉(至少對美國人而言)的集體事件,烘托出男主角在週遭人事物的改變之後,如何迫使劇中數名主角在潛移默化中,或多或少也改變了自己的過程。(封閉保守的鎮民、垂死的民宿生意、僵硬火爆的母子關係、疏離的夫妻危機、自己的同志傾向、浪跡天涯的決心…) 

 

李安一向愛用其貌不揚的新人擔綱男主角(綠巨人浩克、胡士托風波),選片風格也一味地跟著自己的感覺走,在全球大賣的導演年表之間(臥虎藏龍、斷背山、色戒),依舊任性地夾雜著幾部風格迥異的小品,在外在靦腆謙卑的態度之下,卻充滿頂著甘冒排山倒海輿論壓力的決心(色戒、斷背山),李安的韌性,豈止是華人之光這麼簡單。

 

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貝果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